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5页(第1页)

  难道,这还不够?

  来秦国为嬴政效力之前,在故国楚国也只是个小吏的李斯更明白嬴政的意思:“陛下的意思应当是,从学室出来的小吏除了断案之外,似乎并不具备处理更复杂事务的能力,于官场中上升的可能有限。”

  也即是,从学室出来的小吏大部分都不具备治国的才能。

  秦国武将频出,却似乎并不具备培养出治世能臣的条件:历代秦王身边出名的能臣,基本全是从其他国家投奔而来。如张仪,魏国人;范睢,魏国人;吕不韦,卫国人;尉缭,魏国人;李斯,楚国人……

  但要让李斯来说的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并非学室的教育真有多大的弊端,也不是秦国的贵族、百姓真就没有其他国家的人聪明。

  造成这一切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秦国的军功制度。

  他见嬴政认真看着自己,开口道:“诚然,学室出来的小吏极少有脱离小吏身份,进入官场,成为县尉、县丞等正式官员的人,这也许和小吏只学习秦律有关,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即便学室的学生学成出师,可以到官府担任小吏,可一旦生战争,小吏也与寻常百姓一般必须穿上甲胄去前线打仗。”

  战场是个绞肉机。

  李斯也许不知道这个比喻,却也明白:“从学室走出的小吏走上战场后,往往因为其身体素质不如其他时常劳作、训练的秦人好,在战场上的死亡率往往更高。”

  很多有潜质的小吏,往往去过战场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尉缭明白了嬴政的意思,也跟着开口:“历史上有名的治国能人,几乎每一个都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书本典籍上,秦国小吏却并没有沉下心研读圣人典籍的机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也必须花在锻炼自身以备随时进入战场拼杀。”

  王绾也明白过来:“律法向来只能治人而不能治国,可其他圣人典籍,朝廷并未命人抄录下给各个郡县,百姓穷困,自己无力花钱购买也无处接触,没有给百姓提供条件,百姓自然无法长成陛下想要的模样。”

  李斯补充道:“而且想要学到可以治国……不,哪怕仅仅只是治理一个郡、一个县的程度,也需要十好几年时间学识与见识的积累,可若是进入学室学习秦律,聪明的百姓甚至一两年就能达到合格标准,成为让人艳羡的小吏。在兵役的威胁下,不太可能有人愿意让自家孩子去学前者。”

  毕竟说不准什么时候,孩子上了战场就回不来了。

  王绾点头:“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如今的秦国只怕是培养不出陛下想要的人才。即便攻打下其他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吃下他国土地与人口,推行秦律与军功制度也势在必行。”

  除非,秦国废除如今的军功制度。

  可偏偏军功制度才是秦国强盛的关键,若是废除,无异于主动拱手奉上大好局面。

  嬴政皱眉:“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李斯三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李斯主动开口道:“也许,只能等天下安定之后,才能着手培养其他人才。现在最要紧的,应当是秦国储备的小吏不够用……”

  若是够用,也不至于连一个小小的颍川郡(韩国)都必须启用旧贵族管理一方百姓。

  嬴政不是不明白李斯三人的话,但他看得更远,他完全可以想象,若是无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取代旧贵族,以后即便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只怕也没办法真正的掌控他国土地与百姓。

  几位大臣说起国家大事时整个人都像在放光,林阡下意识就选择了安静。

  如今几位大臣说完了,一直安静磨墨的林阡才像是解脱了什么束缚一般,整个人都变得活跃起来。

  当然,她也不敢在这种严肃的场合贸然开口,只是在心底隐隐为刚才听到的话感到奇:她以前可从不知道秦国还有专门学习法律的地方,更不知道只要认字儿的百姓都能去里面学习,学成后就可以立刻走马上任。

  不过也有问题……

  【那些百姓认识一些字后倒是有了去学室学习律法的出路,可对于老百姓而言,最关键也最困难的地方,应该是从无到有的认字吧?这年头又没有拼音,更没有声律启蒙等帮助认字的书籍,我要不是有前世的基础在,没个正经的老师教导,指不定现在连“一”都不认识。】

  【如果所有秦国百姓都认识字,也都可以进入学室学习律法,哪怕有战争这个人命收割机在,秦国也不至于这么多年一个能臣也没出啊。】

  【秦国现在最应该做的,明明是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

  嬴政忍不住看了林阡一眼。

  林阡反应过来,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一句:【嬴政你如果真听得到我的心音,就当我刚吐槽的话是耳旁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行了啊!我前世就是个普通人,对政务一窍不通,刚才就是胡说八道你千万别当真!】

  ==·人口·==

  林阡倒是想过借此机会再次试探嬴政——

  上次试探半路夭折,可不代表她就真的相信了嬴政没有类似于读心术一样的异能。

  林阡至今也对此半信半疑。

  但此事毕竟是国事大事,决策本身涉及一国百姓,她还是不要瞎掺和比较好。

  嬴政无奈:他又不是蠢的,怎可能听风就是雨?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