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9章 孟子梁惠王上11(第1页)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2]?”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4]?’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5]。万乘之国[6],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7]。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8]。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战国时魏国国君。名罃。“惠”是其死后的谥号。魏惠王在位时,因迫于秦国的压力,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故亦称梁惠王。[2]以上三句意为,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那么将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呢?亦则。[3]以上两句意为,大王何必说利?只有仁义罢了。亦只;仅仅。[4]家大夫的封邑,又称采地。[5]此句意为,上下互相争夺利,国家就危险了。交征互相争夺。征夺取。[6]乘(shèng)量词。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一乘有甲士三人,普通兵卒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万乘之国为当时的大国。[7]以上三句意为,万份中占有千份,千份中占有百份,不算是不多。[8]以上两句意为,如果人们把义放在利之后,不全部夺取就不会满足。餍(yan)满足。

原边注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大学》)

点评

本章为《孟子》一书章,从梁惠王称孟子为“叟”,知是孟子游历晚期事,列为章,关乎全书主旨也。据学者考证,孟子在滕国推行仁政失败后(参见2.13、2.14、2.15),听说魏惠王招贤纳士,于是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6.4),浩浩荡荡来到魏国。孟子到魏国时,梁惠王正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故急迫地问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于是二人有了这场关于义利的着名对话。

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故这段文字被列为《孟子》的开篇,可能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也是理解《孟子》一书的关键。孟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周代以来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如何重建政治秩序成为急迫的现实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法家主张对内富国强兵,对外武力扩张,希望通过暴力重建政治秩序,其所行乃霸道;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主张行仁政、王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7.9),希望以仁义重建政治秩序。故孟子的义利之辨不只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先是政治秩序重建,是行霸道还是王道的问题——以仁义重建政治秩序是为王道,以暴力实现政治统治则为霸道。需要说明的是,梁惠王“何以利吾国”的“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利,不是民众的物质利益,而是指攻占别国的土地,杀戮别国的民众,是“欲以富国强兵为利”(赵岐注),实际是梁惠王扩张疆土,臣服秦、楚的“大欲”。故针对梁惠王的问,孟子明确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只有仁义罢了。”孟子所说的义或仁义是指公正、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孟子的义利之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层面。义利之辨的第一个层面是说,我们不能在一个没有道德原则,没有正义、秩序的环境中去追求利,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人们还一味地追求利,那只能是诸侯想着去取代天子,大夫想着去杀害诸侯,士想着篡夺大夫,只能使社会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孟子告诫人们,在一个无序、混乱的社会中,先不应该想着如何去追求利,而是建立起公正、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

司马迁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这里所说的利,就是孟子所否定的利,也就是只讲个人需要不讲道义原则的利。所以我们不应只看到利,还应看到利背后的义,只有建立起义,建立起合理、公正的秩序,才能更好地追求利。这是两千年前孟子给我们的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并不一概反对物质利益。《孔丛子》中子思与孟子的一段“对话”,将义利的关系讲得更为清楚。

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

曰“君子之所以教民,亦仁义,固所以利之乎?”

子思曰“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乱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杂训》)

这段文字与前面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显然具有某种联系。前文孟子主张“何必曰利”,这里“子思”却主张“先利之”;前面是孟子教导梁惠王,这里却是子思教导孟子。说明这段文字是针对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而,是对前者的一个补充和回应。不过据学者考证,子思与孟子年代相距较远,二人不及相见。故《孔丛子》中的这段文字并没有事实的根据,而可能是出于子思或孟子后学之手,意在说明经过子思的“教诲”,孟子也重视起民众的利益了。这虽然是虚构,但衡之以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也是符合孟子思想的。《孟子》上文中的“利”是指君王的“大欲”,故孟子主张“何必曰利”,而此段文字中的“利”是指民众的物质利益,故“子思”主张“先利之”。在孟子等儒家学者看来,执政者本来就是要为天下百姓谋取、创造利益的,执政者若奉行仁,遵守义,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此皆利之大者也”;若执政者抛弃了仁,违背了义,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流离失所,甚至铤而走险,“此为不利大矣”。所以,义和利实际是统一的,或者说应该是统一的,这里“义”是指道义和公正、正义,“利”则是指社会的整体利益,指民众的物质利益。强调义利的统一,是孟子义利之辨的第二个层面。

故本章虽然是谈义利,但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王道也是密切相关的。以民众的物质利益为重,对内实行仁义的是仁政,通过“得民心”使天下归附的是王道;而“以富国强兵为利”,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是暴政,通过武力扩张使天下臣服的是霸道。重视义还是重视利以及如何看待义利的关系,乃区分仁政与力政、王道与霸道的重要根据。故以下几章主要围绕仁政、王道展开论述。本章可与12.4合看。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侠影美颜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漫游在影视世界

漫游在影视世界

三十八线演员林跃获得影视位面穿梭系统,从此走上一段体验各种精彩人生,漫游电影世界的瑰丽旅程。唐人街探案里,他纠正秦风的推理,找出黄金大劫案的真凶。我的团长我的团带所有人回家。无双里揭开画家之谜。追龙里单枪匹马在九龙城寨杀个七进七出。狂怒中他是坦克之王。疾速追杀三部曲成就枪神之名。从二代妖精回归的时候手抖选错奖励,三天后一个叫小白的女孩子说她打了三百架才赢来为期三周的报恩机会。寒战拯救大兵瑞恩谍影重重兄弟连西虹市首富窃听风云非诚勿扰指环王...

意外酒醉,我招惹上京圈顶级大佬

意外酒醉,我招惹上京圈顶级大佬

简介关于意外酒醉,我招惹上京圈顶级大佬南初挽在傅氏当了四年秘书,所有都以为她是傅少的情人。一场酒醉,她被他送给了霍时衍,意外招惹上京圈顶级大佬。为了摆脱前上司纠缠,她闪婚了,领证后才现老公是京圈太子爷。婚前,人人都在看她笑话,等着她被打脸。婚后,没想到她被婆家宠成宝,京圈人人羡慕!傅少悔不当初,为了追回她红了眼。当晚,人前高冷禁欲,人后黏人的霍爷醋意上头,把她抵在墙上,老婆,解释下四年前的那个小包子是怎么回事,嗯?...

宁王妃

宁王妃

她是大夏朝男子最不愿娶的千金小姐。他是大夏朝女子最不愿嫁的年轻郡王。她与他的交集,来源于从天而降的赐婚圣旨。她是被遗弃的相爷嫡女,他是遭皇家猜忌的郡王,她不愿成为棋子,他不想白白牺牲,那么携手吧,一起斗!小说关键词宁王妃无弹窗宁王妃txt全集下载宁王妃最新章节阅读...

带子逃离后,冷戾锦衣卫追妻万里

带子逃离后,冷戾锦衣卫追妻万里

简介关于带子逃离后,冷戾锦衣卫追妻万里什么!赐婚?她一个现代主厨怎会让古代人左右她的婚姻。名场一夏侯瑾,我我给你绣了一个香囊,希望你能收下。夏侯瑾冷脸走人。名场面二夏侯瑾,我给你准备的情歌你喜欢吗?叶媚儿继续表演着花痴女。夏侯瑾眼神阴冷看着她。这哪是情歌,分明就是嚎丧。当丞相夫妇死后,叶媚儿离开了叶家,机缘巧合进了神狐门。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神狐门的门主破天荒的收了她做徒弟。门规有一条便是不能嫁人。正好她也是不婚一族,这条件她满口答应。突然有一天,叶媚儿现她这不婚族女主喜欢上了这个古代师父,思索再三,既然嫁给他不可能,那就偷他个种好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她看着浑身无力的师父,对他施行了她的恶行,事后便连夜逃了。在她以为要带着偷来的种过一辈子时,那个倒追过的锦衣大人总找她麻烦。有一天,某大人想跟她进一步时,叶媚儿一脸严肃道大人,我有喜欢的人。某大人俊脸一黑他是谁?他是我师父,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起,可我喜欢他。某大人闻言,嘴角抑制不住的笑了你不觉得为师眼熟吗?...

快穿之首席大佬

快穿之首席大佬

锦离表拦我,我要穿梭万千小世界积攒绿色光环,绿出一片新天地。我锦离,身不沾一根纱穿过幽邃虫洞,降落虚海。茫茫虚海,锦离45度角仰望天空,仿佛看见波澜壮阔的绿云罩顶。海的那边有一个美丽传说,重回巅峰,...

宫墙挽心

宫墙挽心

简介关于宫墙挽心(宫斗无穿越无重生古色古香虐文)赵清婉出身普通商贾之家,此生最大夙愿,是与年少便中意的那个温润如玉的男子相守一生,过寻常的烟火日子。却不想,与她相识于微时的一阴郁落魄小子,有朝一日成了万人之上的帝王。他心心念念于她多年,力排众议,一纸召书,让她成了他的皇后。从此,她困于深宫,历经沉浮,与他半生纠缠。...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