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节(第2页)

是战还是和,朝廷上下相持不下。那些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老臣认为,这次战争不过是前几次战争的重演,既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屈服,那么当然越早议和越有利。然而那些年轻的主战派官员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以中国之大,如果血战到底,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提出,迁都西安,以举国之力和日本周旋。

在两难选择中,皇帝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经受着地狱般的折磨。有生以来,皇帝从来没有经受过这样大的压力,从意志、品质上来说,他难以适应这样一场意想不到的规模的战争。继续这样一场战争需要的是超人的意志力,而结束这场战争更是需要超乎寻常的现实感和判断力。这些,皇帝都没有。

皇帝选择了逃避。他把所有的兵书战策都扔到一边,前线的战报也任由它堆积如山。他不再废寝忘食了,不再聚精会神了,不再连续不断地召见、会议、指示了。皇帝躲在后宫,长时间地翻阅诗词、戏本,或者躺在床上昏睡。他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想,他恨不得一觉不再醒来。

当皇帝再次被战报催迫着出现在大臣面前的时候,人们发现,皇帝已经由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变成了急切的主和派,甚至比太后还要急切。对日议和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同不同意割地。老谋深算的李鸿章声称,他坚决反对割地,“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如果日本人必须割地,“鸿虽死不能画诺”。连积极策划议和的太后也反对割地。当听到皇帝说朝臣有割地之议时,太后大怒,愤然说:“任汝为之,毋以启予也。”

然而,皇帝很快力排众议,下定了同意割地的决心。他面召李鸿章,痛快地授予割地之权。皇帝说,如果不割地,那么“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

然而,日本提出的条件之巨,还是大大出乎举朝上下的心理预期——割地不但要割辽南,还要割台湾全岛,并且军费达3亿元。李鸿章一阅之下,立刻愕然,他急电北京:“日本所要军费过高,并且辽南为满洲腹地,无论如何不能割让。这两条中国万不能从,和约不成,唯有苦战到底。”

几乎全体朝臣都同意李鸿章的意见。太后甚至说:“两地皆不可弃,即使撤使再战,亦不恤也。”

据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只有“光绪之意,颇在速成”。皇帝现在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快快结束战争。只要能结束战争,什么条件他都打算答应。他被战争弄得太苦恼了。不久之后,皇帝在和议上签了字,结束了这场大清国有史以来最屈辱的战争。

十二

通过这场战争,我们可以发现,以光绪的意志品质来论,他不适合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

那些经常接触皇帝的大臣发现,亲政以来,皇帝的表现一直是两极式的:一段时间内非常振作,诸事用心,精力十足;另一段时间又无精打采,意志消沉。现存故宫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光绪朝奏折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情况:出现在奏折之上的皇帝朱批,一段时间内字体异常宏大、端正、有力、神采飞扬,比如皇帝亲政的头几个月、甲午战争开始阶段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之中;而另一段时间则细小、倾斜、无力,经常带着虚白,看上去软弱松懈,比如甲午战争后期。特别明显的是,后一种字体只有前一种字体的四分之一大。如果不事先说明,任何人也不会相信这两种字体出自同一人之手。在清朝皇帝之中,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皇帝的情绪经常处于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大起大落之中。

国势衰微的大清帝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者,就像一艘暴风雨中的大船迫切需要一个好船长。然而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在大清帝国的上升期,上帝简直像挥霍一样,把顶级精英一个接一个地投入到爱新觉罗家族的谱系中。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六位皇帝都保持了非常出色的意志水平。然而,从乾隆中期以后,天下承平已久,皇族的汉化程度加深,锦衣玉食终日,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骨骼中的钙质不可避免地开始流失。皇帝的身体素质不断降低,武功骑射水平一个比一个差,精神和意志一个比一个软弱,甚至连生育能力也急骤下降。到了晚清,皇族已经退化到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寄生物水平。

溥杰回忆自己的王府生活时说:“四岁断乳,一直到十七岁,每天早晨一醒来,老妈子给穿衣服,自己一动不动,连洗脚剪指甲自己也不干,倘若自己拿起剪刀,老妈子便大呼小叫,怕我剪了肉。平时老妈子带着,不许跑,不许爬高,不许出大门,不给吃鱼怕卡嗓子,不给……”(溥仪《我的前半生》)

到了光绪皇帝这一代,他身体里爱新觉罗氏的血液已经淡到似有若无了。深宫中长大的他对社会的复杂、人情的冷暖、生存的艰难一无所知。在锦衣玉食和万人呵护中长大的光绪,从小没有经历过任何艰苦,也没有经历过大事的磨炼,这使得他的意志素质不但远逊于他的列祖列宗,甚至不及中人。

然而,按照传统的政治设计,中国的帝王必须是由超人的意志力和道德感组合起来的完美的人。因为那架庞大无比的政治机器完全要靠他只手去操纵控制,全国人民的安危幸福系于他一身。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皇帝的要求至高至险。毕沅《续资治通鉴》中载,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十月的一天,赵构与大臣赵鼎聊天。皇帝介绍自己每天的生活安排时说:“我居住大内,每天都有日课。退了早朝后,就阅读奏章;午饭后,读《春秋》、《史记》;晚饭后,读内外奏章,夜读《尚书》,一直到二鼓。”皇帝主动伸过屁股,赵鼎当然赶紧拍马:“如今寒门素士都做不到整天读书。陛下圣学如此,诚非异代帝王所及!”

甚至这样刻苦自励的皇帝,最后也没能以“圣君明王”的形象进入历史。从本质上说,人们不是把皇帝当成一个凡夫俗子而是当成一个神来要求。因此,“圣王教育”就是要把一个平庸的人变成完美、坚强、无所不能的“圣人”。

过高的标准使小光绪成为天下最容易体会到挫败感的孩子。“圣王教育”在小皇帝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应该”:他应该具有常人不具备的毅力,能应付别人应付不了的课程;他应该比普通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他应该机灵敏捷,举动处处符合规矩。——因为这些是伟大的帝王应该具备的素质。可惜,他那孱弱的身体里其实没有这些东西。虽然听话、好学,然而过于繁重的学业也常常使他想打退堂鼓,过于苛刻精细的日常生活教条也使他不堪重负。他很难长时间地恪守老师给他定下的严格标准。

然而,“圣王教育”又使他相信,毅力决定一切,完美才有价值,稍一松懈就是退步,任何妥协都是失败。因此,一个举动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也是“不应该”的。

巨大的压力和自己过于软弱的天赋,使小皇帝的日常表现越来越两极化发展。有的时候,他能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动到最佳状态,把意志水平调动到极高程度,一丝不苟地“学做圣人”,表现得非常振作进取。然而,由于身体素质以及先天缺乏刚毅气质,他难以长时间地克制自己,振作状态很难持久。一旦受挫,他又会对自己极度失望,心气因此一扫而光,陷入长期的萎靡不振状态。师傅翁同龢也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他在日记里记道,小皇帝有的时候精神振作,学习起来势如破竹,“读甚奋”,作文也“极敏捷”。让师傅欣慰不已。然而,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会莫名其妙地陷入“不能用心”、“少精神”、“精神涣散”、“勉强敷衍”、“百方鼓动不得”、“倦怠迁延”的状态。翁同龢焦虑、忧愁、叹息,甚至无可奈何。

用今天的话说,皇帝患有双相抑郁症。“圣王教育”使他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件事情,只有做到完美,对他来讲才有意义。在消沉时期,他极度厌恶自己,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在振作时期,他又相信只要自己毅然“改恶从善”,并且坚持到底,那么一切都会瞬间改观,自己也会变得异常完美,世界依然灿烂美好。他缺乏那种退而求其次的现实主义态度。他的信条是:要么最好,要么干脆最坏;要么倾尽全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要么破罐子破摔、逃避现实。在甲午战争和后来的“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时刻,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给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带来的致命影响。

十三

不论如何,战争总算画上句号了,那些和战争相联系的焦灼、惊惶、彻夜不眠终于结束了。皇帝像是一个从火灾现场狼狈逃出来的难民,把一片狼藉的废墟抛在脑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可是,他心里却着起了悔愧的大火,一寸寸烧得这个善良单纯的人的心脏不停地痉挛。

只有在硝烟散尽后静心盘点,皇帝才看得清楚这场战争的后果是多么严重。

本来,经过所谓的“同光中兴”之后,大清帝国已经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近代海军和一大批近代化工业,大清这辆残破的老车,已驶过了最危险的路段,开上了相对平稳开阔的坦途,虽然速度不快,但总可以说是处于上升状态。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无必要与日本孤注一掷地作战。如果没有《马关条约》,中日两国的历史走势也许会与日后大相径庭。

没想到,这个好不容易赢得的“大好形势”,却在自己的手中戛然而止。清朝有史以来最大面积的割地和最大数额的赔款,使大清犹如一个刚刚病愈的人又一次被打倒在地。甲午战争给了日本一个全面超越中国的起点,3.4亿两白银加上台湾,成为日本腾飞的强大动力。而中国则自此跌下万劫不复的深渊。亚洲和世界的格局重新洗牌,那些逡巡在中国四周的欧美列强,又纷纷亮出了利爪,纷纷向中国提出了“租借”土地的要求。中国由一个“同光中兴”的“希望之星”变成了被瓜分的对象,一时之间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本来想证明自己能力的一场演出,最后的结果却是使全国臣民见识了自己的无能;本来要为国家雪耻,没想到却给民族带来这么大的灾难。召开大臣会议时,太后连正眼都不瞅他,那张越发吓人的脸毫不掩饰地向朝廷重臣流露着对他的轻视,让他无地自容。在战争过后,太后越来越多地走上前台,直接处理政务,说明她对自己已不再放心。

确实,通过这场战争,太后对皇帝的印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太后没想到,原本她认为已经培养陶铸得成了器的皇帝,一旦登台亮相,居然唱得这样荒腔走板。通过这场战争,她才发现,皇帝原来是如此幼稚、孟浪、轻率和脆弱。看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心血是白费了,这个孩子实“不足以承大业”。太后后悔极了,她后悔自己太大意了,一眼没照顾到,竟然酿此大祸,自己何以对得起列祖列宗!

然而悔之晚矣。在中国式政治规律下,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失德,不管他曾经多么失策,也缺少被更换的理由。何况从形式上讲,他君临天下,已经二十多年了。自己虽然精力尚存,但毕竟没有几年活头,这个家注定还是他当下去。自己所能做的,唯有在有生之年,再多操操心、把把脉,能尽一份心是一份心吧!

皇帝的情绪步入两极化状态中的低谷。像以往一样,心绪低落的皇帝又病了。躺在病床上的皇帝一遍遍地反思着:在战争之中,他一举一动都是效法列祖列宗,为什么到头来却左支右绌、一败涂地?

皇帝想起了李鸿章前几天给他上的一道奏折。李鸿章说,在中日谈判期间,伊藤博文曾对他讲:“贵国之弱,在于固守旧法。如欲自强,必须将明于西学、年富力强者委以重任,拘于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转机。”

这场战争让他见识了“西法”的强大。他没想到,日本在战争中竟然能迸发出这样巨大的能量。看来,“西法”的威力远远超过“祖宗旧制”。

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容易跳出陈旧的枷锁,一场战争打开了他的眼界。在病榻之上,他命人进呈了驻日公使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以及英国人李提摩太编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皇帝“如获至宝”,这些书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与“祖宗旧制、圣人之言”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他终于发现,战争的失败,并非因为他的“无能”,并非由于他不够“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而恰恰是因为他太迷信圣人和祖先了。其实他们留下来的旧式武库中的武器完全不实用。梁启超先生在《戊戌政变记》中记载,皇帝认识到,如今时代,“外洋各国是今非昔比的”,中国“一切落后,大量地做赶不上外国”,“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民独曰为无用之学”。一气之下,皇帝命人把他案头的那些性理之书搬出去,以“皆无用之物,命左右焚之”。只有“维新变法”,让大清脱胎换骨,才能扶大厦之将倾。

可是,法如何变,旧如何革,?从哪里入手?他也没有答案。

十四

热门小说推荐
我是末世尸王

我是末世尸王

看着高墙之下被丧尸围住,一脸绝望的幸存者,唐业张开双手,大喊一声Welcometoparadise欢迎来到天堂...

流放路上,我有系统全家吃喝不愁

流放路上,我有系统全家吃喝不愁

简介关于流放路上,我有系统全家吃喝不愁一次郊游杨玲生意外,醒来时变成了凌华村的小女孩杨二丫穿越福利,空间系统金手指有没有?有,本系统只要有积分就可以与各界面的同仁购买商品,灵泉水武功秘籍这些都能买到,杨玲大喜,挖野菜捡白果换积分,啥,皇上有旨,凌华村杨姓村民被嫡系杨凌华所累,配三千里罪恶之地,四个国家共同所有,所有流放的罪人都集中在这里,你说啥,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杨玲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打架是她的强项...

大人,得加钱

大人,得加钱

世代忠良的贾大人对大清是真爱。为了大清,他连祖宗都不要了!非正经历史文,贾大人的厚颜无耻不敢称第一,但也不当第二。已有完本精品作品大流寇司礼监汉儿不为奴大明狼骑恶奴。...

全球迷雾:我在末世打造领主帝国

全球迷雾:我在末世打造领主帝国

核废水排放后,全球进入迷雾时代!95的人类全部死亡!迷雾虫灾异变无限台风酸雨极夜严寒,然后进入零下7o度的冰河纪元。重生回到末世前一个月,萧凡觉醒增幅系统,疯狂囤积物资。秩序崩塌,两包泡面就能让绝美女明星躺下喊爸爸。别人又冷又饿冻成狗,萧凡搂着绝色美女睡觉。他和火系狼犬组队,一步步从安全屋开始,将安全屋打造成末世最大领主帝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全球迷雾我在末世打造领主帝国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