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1章 科举录取(第2页)

【太平兴国八年开始,及第进士赐宴琼林苑成为一种定制,随后不断展。】

【雍熙二年次实行试官亲戚别试制度,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一回避法后来也得到了推广。

同时,进士唱名赐第制度从这一科开始,也就是所谓的东华门唱名。日后韩琦对狄青的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也是由此而来。】

【端拱元年的贡举确立了贡院制度。

大致内容如下省试前,由御史台派一名官员监门,在都堂帘外设立桌案,唱名给每个应试士子印试纸。(2)

阅卷合格,录进士试卷供皇帝审阅,诸科则只录姓名。皇帝御定以后,先各书姓名分散报捷,次日再放榜唱名。

士子向皇帝谢恩以后赴国子监谒见孔子像,接着在琼林苑举行两天闻喜宴,日宴进士,次日宴诸科,都算是皇帝赐宴。

宴罢及第者题名刻石于贡院,再由状元牵头,召集同科举人择日聚会,称为期集,列叙姓名、乡贯、三代,叙同年关系。

最后登科之人赴吏部试判三道,称为关试,作为吏部选官时的参考。】

【而淳化三年,赵光义最后一次开科,也创新了两个制度。

一是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度,即考官在奉诏知贡举时当场就入贡院,与外界隔绝往来,使其不能预先接受请托贿赂。

二是殿试时次实行糊名考校法,即把举子的姓名籍贯糊去,防止徇私舞弊,这一制度后来也推广到科举制的各种考试中。】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赞许地点头,放松身体,坐了下去。这都是他的功绩啊!先前的科举,林林总总的,都颇为杂乱,都是他一力主导才形成了种种制度。况且,自隋文帝开始科举以来,录取的人数实在是少,导致科举不过是名头好听的一种选才方式,就连他的兄长,每科录取的士子也人数不多。

这如何能够真正使科举制度起作用?

也是他赵光义,大幅度扩大了录取人数,这才使得科举的触角延伸至朝堂天下各处,把科举制变成了真正的科举制。

宰执重臣们也俱都与有荣焉。虽然目前占据朝野重臣位置的仍有一些非当今官家的科举出身,但也有不少已经换上了太平兴国二年以来录取的士子们。况且,这些年的科举,也不乏已经为官之人去考,只为了获取一个好名头。

再者,闻喜宴后,同科士子聚会,那可已经形成了不少基于乡贯、同年、师承的群体,密不可分,就是为了此,他们也必然要赞美并坚持推行如今的科举制度。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吩咐身边侍从将这些关于科举制度创新的要点一一记下,毕竟他大宋早已决意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他本人也一直在举行科举,这些新制度眼下就可以纷纷施行,不存在什么阻力。

不像唐时,尚有势力庞大的世家贵族,对科举的推广加以阻挠。

接着,他又注意到了一句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这看似是在赞美科举士子,但一个“乃好儿”的定论,似乎又有些许不妥。韩琦必然是一个科举出身之人,但那狄青又是何人?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也没有落下科举。虽然在场的心腹重臣们目前仍有不少是老臣出身,但他们家中也有子侄参与科举、获得官身,自是对科举持有肯定态度。

何况,经过两宋数百年的科举制度、文官统治,到了如今,科举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天经地义,那又有什么可疑问的?

也是由此,不少人对于赵光义的态度转变不少“宋太宗虽于边事不利,但确实完善科举,此事功在千秋……”

皇子们对此倒是没有大臣们那么大的感触,毕竟他们又不会参加科举。

朱标道“但是不管如何,宋太宗对科举各方面制度的完善,确实为朝廷大大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渠道、数量和便利性,这对于我们大明也是有利的。”

唐朝,贞观三年。

“赐宴,回避,唱名,锁院,糊名……”李世民细数着赵光义的几个创举,与唐朝的现状相对比,打算看看有几个能够直接、或者稍加改变后运用到唐朝科举上。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进言道“陛下,臣以为……糊名,恐怕有些困难。”赐宴唱名自不用说,这种荣誉性的内容加上不算麻烦;回避和锁院,虽然有些困难,但也不是不能推行下去。可是糊名一事,大约会很艰难。

毕竟,就算回避、锁院了,但只要名字不糊,那世族子弟的录取不还是十拿九稳吗?

至于赐宴和唱名,虽然是为了提高这些理论上是从基层上来的科举士子的地位,但按照唐朝的现状,参加科举的也大多是有些家底的子弟们,地位提升就提升了呗。

李世民眉头紧皱,他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但对于世家的分化消灭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他提起了赵光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举动“宋太宗的科举录取人数很多。”

其实何止是很多,和隋唐时期相比,单单一个进士科都可谓是翻了数倍。

“进士科顾名思义,那诸位觉得诸科和特奏名又是何种科举名目?”

杜如晦道“我大唐的诸科是指科举的所有科目,但宋朝应当有所改变,神迹先前把进士科单独列出,那诸科或许就是除了进士科以外的科目总称。特奏名……用到了特字,或许,是特许出身?”

其他人都比较赞同这个推论,逻辑很通顺。

殿内李世民和明白唐朝情况的人都有几分遗憾,毕竟,宋朝的文官统治是建立在赵光义开始大幅录取士子的基础上,可是他们大唐,想要大幅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也并非一件易事。或者说,想要大量的非世族出身的科举士子并不容易。

而没有足够的备用人手,一切都是空谈。

————————————

————————————

诸科北宋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

特奏名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

省试宋朝科举中的一部分。宋朝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喜欢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