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9章 蜀地烽火(第2页)

【但是呢,这两个人选都有点问题。】

【郭载这个人,十分狂妄,觉得起义军根本不算什么,之前没能镇压是吴元载无能;而樊知古,不知是认为自己不被重用而心中郁郁,还是老于世故知道此次义军难以对付,就总是说自己身患足疾,迟迟未曾到任。】

【后来,郭载虽然拉着樊知古一同到了成都,也并没有做出什么亮眼的成绩,只是凭借成都的高大城墙防守,没有扭转官兵整体败退的局势。】

【做出了一番成绩的是时任都巡检使的卢斌,也是之前雍熙北伐中跟随曹彬从属东路的将领。李顺围了成都后,他率六百兵马赶赴成都,斗战连月,杀退了不少次起义军。】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眼角抽搐,确实,朝廷还是有所反应的。但是这个反应,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啊!

这两个人选都是什么人选,要知成都,此时不应该找几个又能稳定内部局面,又能对外作战的人吗?怎么就找了这么两个人。

樊知古他可是知道的,之前和参知政事陈恕一起联络有无,泄露宫廷话语,为人轻率,在户部任职时总是出岔子。倒是先前累任转运使,颇得赞赏,自己就把他扔回去继续干转运使了,没想到,现在他连转运使都干不好了——心中郁郁,不就是对朕不满吗?

“樊知古,朕信任他,是以委任他为西川转运使,巡视川蜀诸郡县,但此时蜀地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于世,他这个转运使是怎么做的?”赵光义干脆骂出了声,怎么做的?看神迹说他总说自己身患足疾就知道了,怕是说自己难以行动,干脆就没怎么出去巡视。

倒是卢斌,真的是让他眼前一亮。

几年前,卢斌就曾在地方平定动乱,还被他召回京城,当面奖赏。现在看来,当真是一个不多得的人才!

他笑吟吟开口“朕记得,当初北伐之时,卢斌就是那个向国华(曹彬的字)建议退兵时要结成军阵的人?确实是一名神武雄强、敏锐果敢的将领!”

明朝,洪武年。

皇子们接着悄悄说小话。

朱橚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赵光义屡屡没能成功的原因“我觉得,他每次对外,在有敌方内乱加成的情况下还没能成功,他这选人眼光也是一个原因。”

“有道理,这成都选了两个人,两个都不怎么样。起作用的反而是之前就担任都巡检使的卢斌,这次可没有特意调动的人。他这眼光……就算不调动卢斌,卢斌的职责也得过来,但也不能就选出那么两个人啊。”朱樉对此比较赞同。

“不不不,”朱棣探过来一个脑袋,“我觉得不止是选人的问题。蜀地的乱象已经有那么长时间了,宋太宗自己检查蜀地也现上百个贪官污吏,他怎么就没更换更换蜀地的主理官员?就比如这樊知古之前就是西川转运使了,他不出去巡查,蜀地出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宋太宗居然还让樊知古接着在任上呆着……”

【但不论是消极防守的郭载和樊知古,还是奋勇作战的卢斌,都没能阻止成都的陷落。】

【淳化五年正月初,起义军次围攻成都,但在西郭门失利。】

【为了麻痹成都守军,李顺假意做出从成都撤军的姿态,随后直接进攻放松了警惕的彭州(四川彭县)、汉州(四川广汉),只用了两天就攻下了这两座城池。】

【而此时,成都又放松了警惕,李顺便打了个回马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师围攻成都。】

【正月十六,成都被攻破,郭载和樊知古带着随从逃出成都,跑到了梓州,卢斌也退回梓州。】

【李顺入成都后,旋即宣布建立“大蜀”,自称大蜀王,建元“应运”,任命了从中央中书令到地方知州等官职,铸造了“应运元宝”等钱币。】

【此时,义军已扩充至数十万,李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分兵攻下四川许多州县,东至巫峡,北抵剑门,南至嘉州(四川乐山),蜀地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大蜀的一部分。】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昭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关于赵匡胤先前说的经过此事,朝廷形成一套完整的应对动乱的体系“爹爹,应对动乱的体系,除了先期赈济灾民,稳定局势,那等动乱掀起后,除了镇压,难道就是收归军队?”

毕竟,募兵制专门留下的口子就是为此准备,只不过此次蜀地动乱,中央一直未曾重视,也就没有利用这一机制。

“但是,神迹之前就提到过,我大宋军队人数暴涨……不会都是因为收纳流民吧?那到底有多少次动乱?朝廷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赵德昭有点崩溃,膨胀至百万人数的军队,就算大头都在地方厢军,收纳的流民也只是给口饭吃,这也是无数的物资啊!但要是养不活,就只能再次想办法增加财政收入,那难道不会早就更多的流民吗?

赵德昭这么一说,赵匡胤也反应了过来。此事确实有点恶性循环之嫌,但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在不改动大宋的根本政策之前。况且,如果军队人数如神迹所言,膨胀数倍,那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这种做法对稳定社会、压制动乱确实是有效的。

唐朝,贞观三年。

看到李顺的起义军节节胜利,最后占领蜀地大半地区,一种将领们眼神亮。

“接下来就是打剑门!”程咬金兴致勃勃道,作为交通要道、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剑门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了剑门,就可以极大程度上阻止外来兵马进入蜀地,也就是为自己争取时间。

谋臣们对此也极为赞同,长孙无忌道“打下剑门,如得川蜀。”昔年,先有诸葛丞相于剑门设立关隘,抵御万敌,又有姜维以三万人马拒魏国邓艾十万大军于关外,剑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过,若是这一支‘起义军’失败,可能他们并没有在接下来宋朝军队到来之前,打下剑门。”李世民分析道。

被泼了一盆冷水的将领们颇有些怏怏“是啊,也是……”

【此时,也就是淳化五年正月,赵光义才听到川蜀之变,知道了起义军已经攻陷成都府,不由大为震惊。】

【于是,赵光义立即命亲信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率领大军前往镇压。

王继恩完全袭用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平蜀的路线,一路奔向巫峡,沿长江水6并进西上入蜀;另一路则直扑剑门关,以保证入川的后援军队和战争物资畅通无阻。】

【而在朝廷大军即将压境的时候,李顺却犯了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

【攻下成都府、收复蜀地大部分地区后,李顺把起义军的主力派去攻打梓州(四川三台),而仅派数万人去攻打入蜀的门户剑门。理所当然的,攻打剑门的起义军惨败,根本不可能夺得剑门。而梓州的防守也极为坚固顽强,起义军围攻八十余天而不下,还遭到了重大伤亡。】

【而到了此时,李顺也没有想着要把主力调取攻打剑门,或者为攻下剑门做些增援,以至于这条入蜀关键地区依旧掌握在宋军手中,为王继恩入蜀大开方便之门,也为之后起义军节节败退奠定了伏笔。】

喜欢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