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6章 阵图微操与军队制度(第2页)

刘邦斜觑了他们一眼,顿时反应过来,一个白眼就翻了出来“他怎么和乃公比,他这种不要脸,只能是无耻、没有自知之明!因为他无能!”无能,就是最大的罪过,他和乃公比起来,岂止是无能?

公侯们对此表示赞同。他们陛下虽然不要脸了点,但能力没的说,要不然这秦末乱世、群雄争霸,最后怎么是他们陛下坐上了这个位置?而这赵光义,分明就是因为自己无能,自己都觉得按正常程序没有办法压制武将,才搞出这一手来。

不然,他们可不信那个宋太祖会为了压制武将,搞出什么远程微操来?

【说起来宋朝对武将的压制,确实从太祖赵匡胤时期就开始了,但彻彻底底的走到崇文抑武、重文轻武的局面,还是从赵光义开始。】

【宋朝开国,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乃至五代十国中武将自立、藩镇坐大的教训,有意识地缩减武将手中的权力,力图把军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比如登基后“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的行为。】

【同样,赵匡胤将禁军交由三个部门分别掌管;又将兵权和调兵权交到枢密院手中,使握兵权和兵调兵权分离,甚至就连枢密院兵也必须由皇帝下旨意;随后,建立了军队和将领轮流驻防的制度,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这些都是为了缩减武将权力,将军权掌握到皇帝手中的方法。】

【但缩减武将权力,不意味着打压或者瞧不起武将,赵匡胤本身其实是希望能够形成“文武并重”的局面的。】

【他并没有过分拔高文臣的地位,也没有蓄意打压武将的地位。】

【相反,他通过制度约束了武将的权力后,给了将领足够的信任。特别是驻守边疆的武将,赵匡胤更是给出了极高的自主权。莞榷之利,也就是盐铁等专卖的利润,都交付给了边关将领,还免去贸易税收,边关富裕后甚至豢养死士探听敌情。】

【这一切,赵光义都在旁边看着,他如何能不知晓正确的做法?】

【但是出于对武将的忌惮,他并没有依照这种方法执行下去,而是创造了“将从中御”的阵图法,哪怕为此牺牲军队的作战效率和作战效果,他也依旧不改。】

【另一方面,他大力增加文官参与军事决策,还尝试用文官直接统辖军队。王夫之曾说“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宠之文士也。”】

【甚至,赵光义对于将领的选拔标准都有所改变“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还在痛揍赵光义,一边揍,一边痛骂“你看看你,再看看朕!朕是怎么做的?朕从制度上限制那些武将,朕有随意猜忌他们吗?”痛揍一拳,“朕对边关将领如何?不说给他们贸易之便,还默许他们养死士了,朕起码没有瞎指挥!”再来一拳,“你搞什么‘将从中御’,你的水平够吗?”蓄力来一拳,“你就是心虚还不承认,可那么多皇帝上位也不正当,怎么就你这么瞎搞!”有人递来一根棍子,来上一棍,“还有文人,那些文人确实有一些知道军事,但大多数都懂个屁!”棍子挥舞的虎虎生风……

给他递棍子的正是三弟赵光美,两个儿子则在旁边叫人随时准备上壶温茶,下火解渴。

多么和谐友爱、幸福美满的一家啊!

唐朝,贞观三年。

作为宋朝之前最近的一个大一统王朝,特别是给宋朝带来不少教训的王朝,在讲到宋朝的军事制度时,唐初众人的注意力可以说是最集中的了。

“分化军权,相互牵制吗?”李世民对着宋朝的制度开始思考,这么做,确实能够最大程度将军权收归皇帝,避免某个将领势力过大,也避免士卒只知将领而不知皇帝。

但是,这样一套分割权力的方法,不会有过于分裂,进而导致军队内部难以协调、不断掣肘,从而严重内耗的问题吗?如此一来,军队的战斗力又该如何维持?

他这么想,也这么和臣子们说了。

房玄龄道“陛下,臣观神迹之意,大约从赵光义开始武将的地位就开始下降,随后并无转机。如此一来,后继之君们又有几人能够了解军事?怕是都与文官一起,崇文抑武,而这样的风气一开,加上宋朝的军队制度,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

杜如晦则是补充了一个细节“大约不只是将领的地位变低,而是整个武人的地位变低了,和‘武’有关的一切都变了。”

所有与“武”相关的人和物都变得没有价值,宋朝会成为什么?一个纯粹文人的朝代?一个士子们欢呼雀跃的时期?一个文风鼎盛、绚烂繁华的王朝?只是没有武功。

这些都很好,可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没有武功,犹如小儿抱金,也宛如空中楼阁。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笑了“这些不完全适用于大唐。只是,如果宋朝的价值取向当真如此,那我唐朝的评价,未必很好啊。”其实不止唐朝,往前的汉朝,说不定都要落个穷兵黩武的名声。

李世民也笑了“朕何尝在意这些!百姓的呼声才是最真实的。”他细细思索,“只是这权力中心总要有人,打压了武将,那必然是文官群体独占鳌头。虽然看起来没有武将那般的直接威胁,但是书生也可以颠覆国本啊!”

汉朝,元狩四年。

汉朝的列位公侯们对于宋朝的重文轻武都难以理解。

汉家重军功,非军功不得封侯,而有实打实军功的大臣,对上那些没有军功的大臣,底气都要足三分。此时,最推崇的还是文武兼备,就算是文人谋臣也不能对军事一无所知。

可宋朝不推崇武功,那那些纯粹文人们如果没有担任军队方面的职务,又有什么动力去了解这些他们认为“低贱”的知识?

如此一来,宋朝的军队和大臣们又是何等模样?这让他们这些从小沐浴在军功光环下的大汉臣子们如何能够理解。

汉朝如此,秦朝更是难以理解。毕竟,自商君以来,秦朝就越重视军功,军功爵制也诞生于此。大秦的黔们,更是盼望着能够挣下军功,从而改换门庭,一跃成为更高的阶级。

没有了军功制度,大秦的根基都会动摇。

【在这几套组合拳下来,宋朝的武人地位开始不断下降。】

【尤其是“以文驭武”这一套思路和制度在他儿子宋真宗在位期间正式形成后,武人的地位直接断崖式下降。文臣逐渐完全掌握了枢密院,将武将排除出了这个本应与军事相关的机构;同时,文臣又掌握了各地的驻军,成为武将的统帅。】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可文人并不知兵啊!】

【其后出现的无人愿从军、军队指挥不当、军队战斗力下滑、朝中屡屡和谈、武将不愿死战等问题,也与其分不开关系。】

喜欢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