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49页(第1页)

  论,以展儒学,弥补儒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他的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复性书》

  中。

  四、融儒佛之说著复性之书

  李翱的《复性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作成于29岁之时。这是李翱哲学思想

  的代表之作。在《复性书》中,他阐述了一个以《中庸》为传授中心的&1dquo;道统”。

  他说:

  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轲曰:

  &1dquo;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

  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节行、文章、章句、威仪、击剑之

  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岂复之时邪?

  他认为儒家的性命之学,到秦汉以后就趋于废缺,至唐代衰落到了&1dquo;极于剥”

  的地位,儒家的&1dquo;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他以《中

  庸》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旁采《易传》、《大学》、《乐记》等儒学经典,综合老

  子的&1dquo;复归”、庄子的&1dquo;心斋”以及佛教禅宗、天台宗的部分思想,建立了自己的

  心性学说。

  1.性与情的关系。

  李翱的《复性书》是从阐述性、情关系着手展开论述的。性、情问题虽然是儒

  家的旧话题,但李翱将它特别加以提出和挥,既区别于先儒,也与同时的韩愈不

  同。第一,性者天之命,情者性之动。

  李翱在《复性书》中,开章明义地说: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

  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七者循环而交来,故

  性不能充也。

  他把性、情这一对范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说:&1dquo;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

  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也就是说,性是与

  生俱来、普遍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之中的,圣人与几人(百姓)是没有差别的。所

  以他又说&1dquo;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而且&1dquo;人之性皆善”,用孟子的话来解

  释李翱所谓的&1dquo;性”,就是&1dquo;善端”;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李翱所谓的&1dquo;性”,就是

  &1dquo;佛性。”佛教说:&1dquo;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与李翱所谓&1dquo;百姓之性与圣人之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