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1章 神明人间办事处 刺桐城-泉州十三(第1页)

清净古寺是收门票的,但不高,只需要3元。

始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巨大的石门充满阿拉伯风情。

但现在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听完江导的讲解后,三人的步伐直接来到清净寺旁边的关岳庙。

建于宋代的关岳庙,是泉州香火最旺的寺庙,而且还可以体验闽南的拜拜文化。

就算是陈灏这种不懂习俗的外地人也不碍事,进入关岳庙后可以领取一份详细拜拜攻略,陈灏、顾南溪虽然都领取了,但有江茹在旁,完全不用担心失误。

陈灏看着手上的拜拜步骤,感慨道:“这个步骤真不少啊。”

耳旁也响起江茹的声音。

“第一步,我们先要在门外拜天公。”

“这是因为玉皇大帝是天上人间的最高神灵,关帝是神,但也是玉皇大帝的臣,自然不能逾越人臣的规矩。”

江茹说完,带着两人拜天公,拜完后就在香炉里上香。

接着第二步、第三步要分别拜关圣夫子、关羽的赤兔马、岳飞的雪青骐骥。

在拜完两位马爷公后,陈灏忍不住对江茹问道:“江导,关岳是我知道是供奉关公和岳飞的庙,但为什么我网上查资料的时候,很多博主都喜欢叫关帝庙?”

江茹摇头道:“其实关岳庙最早也不是供奉关公的,而是一位水神。”

“我们闽南靠海吃海,许多闽南人在宋元时期往海外贸易,为了祈祷出海安全,便有了这座祭祀水神的通淮庙。”

“但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下令泉州七个城门要建七座关帝庙。当时泉州刚经历改朝换代,经济不达,要建一座庙不是很有能力,就将这间水神庙换作关帝庙。”

“关帝庙的称呼泉州人民用了六百多年,直到1914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北京鼓楼西兴建关岳庙,将关公与岳飞合祀,祈望北洋军将领能与关公和岳王爷一样勇武善战。”

“也是那个时期,全国的关帝庙都6续改名,我们泉州关帝庙也不能避免,便改成了现在的通淮关岳庙,同时供奉关公与岳飞。”

说到最后,江茹苦笑一声,“改名百余年了,但是民间我们还是叫习惯了关帝庙,所以有时候不会称呼关岳庙。”

陈灏一时语塞,左右望了望,难怪关公有神像,岳飞没有,只有一块圣旨牌。

岳飞作为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能力和忠诚都没得说。

尤其是“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种纪律在古代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

同样岳飞文才卓越,还有一传世的《满江红·怒冲冠》,也是语文必备词,年初就有一部以《满江红》为名的电影上映。

全片没有出现岳飞一个画面,但岳飞二字却贯彻了整部电影。

只不过在民间,民众更多的是信仰关公。

后面还有六个步骤,可实际上也不算多,关岳庙的面积远远不及开元寺、承天寺,用不了多长时间。

不过,陈灏注意到一个奇异的地方。

“南溪,你看这殿里跪拜的人。”

顾南溪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并没现什么,茫然道:“怎么了吗?”

陈灏无奈,只好道:“你没现很多年轻人吗?”

“感觉二三十岁的占了绝大多数,四五十以上的反倒是难看到。”

他环视着周遭的人们,甚至还能见到几个穿着背包,模样像是高中生。

这真的让他倍感惊奇,作为无神主义者,寺庙之类的,都是旅游、爬山见到就顺便拜拜,绝不会特意去。

像寺庙这种地方,在他的认知力,应该中老年人才是主力军才对。

顾南溪没有直接回答陈灏的问题,而是反问道:“蔡崇达的《皮囊》看过没?”

“看过,这本挺出名的。”陈灏挠挠头道。

顾南溪再转头问江茹:“江导你看过吗?”

江茹点点头,一脸自豪道:“当然看过,蔡崇达可是我们泉州籍的作家,他的书我们这各区县图书馆里都是必备的。”

陈灏不懂顾南溪为什么这么问,便把目光投向对方。

江茹也是如此。

见两人都看着自己,顾南溪声音很轻,像是个朗诵者般:“蔡崇达在《皮囊》里曾这样形容自己家乡的小镇: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灵,人与鬼神亲近地生活着。我们还相信,魂灵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

“泉州人对神明是有所敬畏的,不逾矩,不管是家境是贫困还是优渥,这种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更何况关岳庙是泉州香火最旺盛的寺庙,在这里就算见到七八岁的小学生也很正常。”

这些回答算是给陈灏解惑了,他啧啧称奇道:“不愧是有着神明人间办事处之称的泉州,都从娃娃开始培养信仰的习惯。”

倒是顾南溪,眉宇间添上一抹忧愁。

“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潮汕地区都是很信仰这些神明,只不过在国内其他很多寺庙里,年轻人的比例似乎也逐年增长了。”

作为导游的江茹给了她的答案,她神情复杂道:“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大,他们不一定是真的信仰,有时候是求个心理安慰。”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