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零二章 黄土高原(第1页)

当蓝玉正在新疆高歌猛进之时,小朱也开始了他的河套行。

由于李文忠是此次西征的实际指挥,所以李文忠后续去哈密亲自坐镇,后又移至乌鲁木齐;李景隆则是留守西安负责一切军需调度。

小朱这边由郭英陪同,从西安北上,先是路过了革命圣地延安府,小朱花了三天走访了延安各地。

此次小朱还从应天带来了大量的农学专家、环境学专家,在小朱的影响下,特别是几年前的凤阳风水事件,生态学已经被点了出来,虽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些大概的理论框架。

虽说还没有到达人口大爆炸的时代,但是从秦代开始的刀耕火种促进,现在的黄土高原已经颇具规模。

众人这几天见到不断的有泥沙入黄河,一直在激烈的讨论着,虽说没有一方能够完全说服其他人,但是他们还是得到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

随行的一名院士说道“殿下,臣观此处有大量泥沙入黄河,黄河之灾恐怕与此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此地若是过渡开下去,今后这黄沙现象将会更为严重,因此臣恳请殿下慎重考虑此地农垦之事。”

来自后世的小朱则是知道,别说现在大明的科学水平,哪怕是到了21世纪,黄土高原的成因还有争论。有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

人类的活动只是促进了这种演变过程,虽说大明的科技能做的有限,但是意识到治理黄河就需要从源头开始,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小朱也决定继续作弊了,黄土高原的治理关系到了黄河,影响的会是整个大明,所以小朱考虑了几天,觉得还是直接把后世比较成功的经验拿过来比较好。

小朱对着诸位院士、学生说道“孤觉得此地形成要一分为二的去看。第一是自然原因,此地地质多为黄土,黄土质地疏松,易受侵蚀。孤又询问当地官吏,此地降雨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地质灾害多,地形崎岖,坡度大,易生水土流失。第二是人为原因,人口增多,至秦代以来的开垦,更有战争和宫殿修建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孤认为自然原因是基础,是主因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改变,那么只能从人为上想办法,不要加剧水土流失。”

众人听了小朱的言,只觉高屋建瓴,太孙的话很好的把他们各自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并且点明了主次,此时大家期待起了小朱的下文。

小朱也不打算吊着众人“水土流失的危害,汝等都十分清楚,孤就不多言了。孤想了几条法子,汝等可以听听。第一,调整土地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展。第二,压缩耕地面积,但是要保障高产稳产农田。第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第四,煤炭开采地区的土地复垦要切实做到位。第五,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第六,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若是出负荷则是需要从此处迁出百姓。”

接着小朱让李进忠拿来纸笔,开始画起了简单的示意图,并且做起了介绍。

“此乃护坡。工程措施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展林业、种植果树。生物措施陡坡,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此乃固沟。工程措施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生物措施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此乃保塬。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材林、果林为主,形成林粮、果粮间作生态农业体系。农业技术措施展灌溉技术,使用更先进的灌溉技术充分利用水资源。”

小朱早就现大家都在拼命记录,所以也说的很慢,小朱说完后见大家都在思索,小朱索性先行离开,当然刚刚用过的纸板则是留在了原地。之后在这些人眼中,小朱在纸板上画着的示意图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画作。

半日后,一个李姓院士带着几个学生来见了小朱。

行礼后,李院士直接激动地说道“臣等研究农学、生态学,不如殿下万一。臣有两请第一,臣恳请以殿下今日之言为基础,编纂生态农业之书。”

“准”

“第二,臣和几个学生想留在此地,切实落实殿下的设想。”

“李院士有此心,孤心甚慰,忠贤,命陕西布政使司安排此事,延安府官员要配合李院士工作,若有推诿者孤严惩不贷。李院士若是有功,孤必有厚赏。”

李院士闻言又跪了下来,流泪道“臣本一田间翁,幸得天家垂青,恬居院士,享受正三品待遇,早已是光宗耀祖之事。故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臣听太孙治理此地之见解,臣虽驽钝,但是思索良久后认为太孙所言甚好,臣这把骨头愿埋在这片黄土地上。臣家里祖辈也多次因黄河泛滥遭灾,臣刚刚已立志,余生就呆在此处,为了大明,为了天家,也为了臣的祖辈,臣定当治理好这片黄土,愿黄河也有清澈的那一天。”

小朱也是被这位李院士深深感动,一大把年纪,放弃应天的繁华,愿意扎根于此,小朱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小朱又对着李进忠吩咐道“让陕西布政使把李院士的几个学生安排到延安府各县任胥吏,做得好就升任县丞、县令等等。”

闻言几个学生也是跪下谢恩,他们这几个也都是喜欢农事之人,考试并非他们所擅长的,没想到太孙竟然给了他们一次做官的机会。

之后小朱则是让李院士等一众人稍等,李进忠则是传来了陕西布政使、延安府知府等地方主官。

小朱把以延安为试点,进行黄土高原改造的规划告诉了众人,并且让他们配合李院士,大家自然应喏。

当听说最好需要大量劳工开展前期工作的时候,小朱也是大手一挥,让设在洛阳的中原劳工司尽快安排人数,现在的大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勤劳的劳工。

在明初的绝对皇权之下,后面的展度让小朱也意想不到,短短几年后李院士就做出了成果。

更让小朱想不到的则是,他随手所画的黄土高原示意图在被送到老朱面前之后,竟然被老朱裱了起来。后世小朱的这副真迹更是成了大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小朱更不知道,消息传回应天之后,老朱、朱标召集朝臣开了好几次御前会议。从一开始只是涉及到地方治理和河道治理,到了最后因为黄河涉及漕运,五军都督府也参与了进来。

特别是工部官员,对于小朱更是佩服至极,让每一任尚书都头疼的黄河问题,竟然让太孙在黄土高原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自然而然,小朱在文官中又收割了一波名望。

此时身在延安的小朱也没有多想,而是北上至榆林卫。此时北平总督徐达则是早已在此恭候多时,还有鄂尔多斯部的领也在此等待。

小朱也和鄂尔多斯部的领聊起了他们的历史,这支由成吉思汗陵寝卫队展起来的部落,小朱肯定是有所了解的。

当然看到太孙对他们祖辈的荣光如数家珍,领自然非常高兴,对于大明的认同感也是急剧上升。

之后小朱等人则是直接出,前往鄂尔多斯卫,路上小朱也是详细了解了榷场的建设情况,以及鄂尔多斯部落的诉求,这支相对温和的部落也没有太多的诉求,只是在于物质上希望榷场能够提供更多种类的生活物资。

对于这个要求,小朱也会尽量满足。

得益于小朱之前叮出了毛纺织科技,现在的鄂尔多斯部落的生活通过羊毛贸易好了起来,而且鄂尔多斯卫和东胜卫的建立更是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包括领在内的大多数贵族甚至都已经在鄂尔多斯城中安居。

领向小朱进献了部落中最好的羊绒大衣,小朱也是欣然接受。

之后小朱更是和领谈起想在鄂尔多斯建立羊毛纺织基地,领高兴的手舞足蹈。此时领早就坚定了守卫鄂尔多斯的决心,他们不是成吉思汗的护陵卫,他们是大明的卫所,他们要保护部族的财富。

徐达闻此也十分高兴,他也有两件羊毛大衣,很是暖和,如果大面积开始羊毛纺织,那么战士们在冬天里就能减少严寒的侵蚀。

小朱算是又做了一件大事,后面就没有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奇怪于中国为何在这方面的科技如此落后了。

小朱也知道,老朱在洪武初年,强行推广棉花种植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别说外国人,小朱自己也没想明白,能弄出丝绸的国家,为何直到明朝棉织品才开始慢慢普及,毛纺织到了清代都还在起步阶段。

小朱此次河套行除了会见天保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毛纺织展。毕竟来自后世的小朱,这些年的冬天实在不喜欢为了御寒裹的跟个粽子一样。

喜欢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